论兵法之谋,白夷和汉人差远了!
早在之前的追击战时,朱慈烺路过此地就发现,这里的地形很棒,就是他想要的理想决战地形。
因此,他借着“和谈”的名义,将军队撤到了此处。
朱慈烺有个很大的好习惯,他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受益匪浅。
他也曾多次对身边将领说:“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应加以研究,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
选择有利战场,是朱慈烺军事作战中的一大特点,也逐渐成为明军所有将领注重的习惯。
众人笑闹一阵,朱慈烺看看天色,下旨召集各将御营议事。
此次军议慎重浩大,各军麾下,团总及以上的将官皆要参加。
......
是役对峙,明军在东,依托小山城构筑工事,摆开防御架势。
联军则在西方背靠着斯切林山城,战场中央有一片丘陵凸起,视为此役兵家必争之地,朱慈烺谓之制胜高地。
正所谓“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朱慈烺提早探知地形,选择有利战场,明军先行登高好不费劲的占领了制胜高地,大有机会固守优势地形。
七月初十清晨,东方已经发蓝,天色蒙蒙亮。
与此同时,昏暗的空气中火光猛闪,大批的炮弹在明军阵地上落下,硝烟夹着沙尘遮天蔽日,各种巨响震耳欲聋,明军的制胜高地如同地狱一般。
联军探得制胜高地的重要性后,路易十四毫不客气的发动了强大攻势,无数身穿各异军装的联军士兵相继出动,密密麻麻的一片,整个战场完全被吼叫声和枪声淹没了。
联军以低击高,用的是火炮漫射,连炮火观测也没有,炮弹虽然密集,但是造成的实际杀伤很小,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震慑意义多于实际意义,明军的阵地损伤不大。
因为是突袭,刚起早的明军士兵们从帐篷被窝里赶了出来,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抓上武器,进入坑道里严阵以待。
士兵们抓着武十步枪,上半身趴在战壕外面,忍着扑面的中等风沙,盯着前方飘忽不定的沙尘,还有在风沙中晃晃悠悠的、一圈一圈的铁丝网。
一架架明武机关枪都推出来了,架在战壕的后面用沙袋挡着,瞄着前方,准备射击不要命冲锋而来的白夷。
如果联军有向后逃跑的,那也是机关枪的目标,总而言之,既然来了,就得招呼。
绵延的步兵战壕之间,是一段一段间隔的轻炮营阵地,摆着一架架轻型迫击炮。
低矮的迫击炮后,戴着八瓣帽儿铁尖盔的明军炮兵蹲低着身子,怀里抱着炮弹,眯着眼睛瞄着前方。
渐渐的,远处扬起的沙尘越来越浓了,如同形成了一道看得见的沙尘墙。
明军大兵们都清楚,那是联军的人马,所有人,心里都开始期待了。
头上的东风火箭嗖嗖的直飞过去,那是后方的火箭营阵地在发射。
可惜的是,明军的炮火似乎对联军杀伤力也是有限。
不是威力不行,而是那帮白皮猪冲锋的队形混乱,间隔很大,而且完全看不懂建制。
这也很正常,欧洲的常备军制度基本形成于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十七世纪中叶,在此之前,他们基本都是在战前拉的临时工。
即便现在欧洲各国建立了常备军团,但依旧没有规范化的战术和训练及操作。
大明的军队,招募新兵后,在个人武器装备、训练及作战队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化,至少要逐步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出征作战。
然而,欧洲军队没有这种意识,只要是个兵,管你什么时候入伍的,遇到战事就得上,什么训不训练的都不重要。
比如法国军队,此时是欧洲是最先进的军队,和明军一样,他们所有的军团都采用唯一一套训练手册。
不过和明军的情况相反,法军向新组建的各团训练上要求不高,允许新兵们按照最低级别的要求训练即可。
更可怕的是,那些晚来的新兵刚到营地不久,部队就要从冬季营地开拔,准备加入下一场战役了。
因此他们在被分配之前,只能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来掌握一些初步的作战及武器操作方法。
现在攻打明军制胜高地的这部分联军,基本都是这种情况,第一次上战场,幸好有沙尘掩护,加上人多壮胆,高地上的明军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打头阵的这部分联军,如初出牛犊,冲的很卖力。
法兰西陆军上校达流骑在战马上,手中握着指挥刀,冲着身边大声喊道:
“小子们,保持速度,稳住,别紧张,就和平时训练一样!记住,紧跟着前面的屁股,别掉队,我们冲得越快,伤亡就越少,只要我们能保持速度,这场仗就赢了!”
达流的团里有一半都是新手,今天是第一次上战场,另一半老兵虽然打过几场仗,但只跟尼德兰和西班牙人干过,还没跟明军较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