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我的世界在缩圈 > 无标题章节

无标题章节

顿悟,亦有许多种。

列如禅宗讲究“顿悟”,尽管很多祖师并不承认“顿悟”这种说法,但“顿悟”这一概念却广为流传,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悟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所谓的“顿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顿悟”的人悟到了什么?真知道的人并不多。

禅宗在中国向来有着研究生命之学的称号,因此,所谓的学禅其实就是为了探索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所谓的“顿悟”,所悟的就是生命的真相和本来,这就是“顿悟”的本质。

在华夏的禅宗之中,悟虽有深浅,但其本质和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生命的觉醒。

这个觉醒其实是颠覆你我世俗之人的想象与见识,比如我们所认为的真,其觉悟的人那却是假、是虚幻,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往往把“无常”当作永恒,把虚亡当成真实,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但那是自我意识,而不是真相,也就是说用自我意识的标准来衡量所感知的一切,在佛教看来却是颠倒的,也是苦的,只有觉悟之后,生命才会真正觉醒,换句话说,只有觉悟之后,你才是你,才是你真正的自己。

所谓生命的觉醒,在道家那里被称为“大清明”,在儒家那里,就是《易辞》上所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因此,道家、儒家修到一定的层次,也是觉悟,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原理还是一样的。

但如果你认为一旦“顿悟”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错了,因为“顿悟“产不是成佛,也就是说,悟了以后,还得继续修行,换句话说,“顿悟”只是入门,并非究竟,更谈不上大彻大悟。

所谓的悟,在佛教之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悟,从道理入,研究道理、理论,也可以觉悟。另一种是证悟,强调的是实修、实证,所体现出来的是正受。

所说的理悟其实指的是正见,正确的见解。佛教之中,所说的正知正见(正确的见解)层次其实很多,如因果不爽、菩萨畏因,是正见的一个层面,常说的“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也只是正见的一个层面。而真正的正见,其本质就是见性,见性方可成佛,因此,可以说正见的最高层面是见性,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证悟,所谓的证悟,所体现其实就是正受。所谓的正受就是正觉,即正确的感受,真正的受用。但有的人证到的这个层面,只想着自己,而忘记了众生,那么,他的境界也只能是大罗汉的果位。但无论如何,正见在佛教来讲,是非常可贵的。

六祖慧能就是一个例子,他听闻《金刚经》,顿有所悟,而且反省得很彻底,这个情况就是正受,但其他人却不一样,因为不自觉,所以往往当面错过(如我们这些没能顿悟的人),因此,得正见也是非常并不容易的。就普通根器的众生来说,常常打成两橛,有的先有正见然后有正受,有的先有正受,然后才得正见。真正有上根大器的人,他一悟之下,就是正见、正受,对于他们来说,正见、正受都具足无缺。

但在现实当中,能够“顿悟”的人还是非常少的,虽然《指月录》上的记载说,有人“大悟三次,小悟数十次”,但其实那不是悟,最多只能算是会心,有所领会而已。因为真正的觉悟的人是可以断惑的,得正见就可断惑,就是智者,而智者不惑,他已经不再惶惑,换句话说,他看到的就是真相,生命的真相。

……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华夏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牛的牛根生说得有趣,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华夏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

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然后就是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

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最新小说: 异仙之主 长生:从葫芦剑诀开始 我的投影都是圣灵根 道君:我有一座悟道碑 修仙:我的分身是洪荒巨兽 我在仙幻模拟万界 道长别打了,大道都快磨灭了 斩妖:从书法开始升级 我有一卷度人经 山河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