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明兴亡 > 第六十九章 链条和螺旋桨

第六十九章 链条和螺旋桨

由于李憬策划的辽东之战和四川移民的事情,都涉及到内河航船。李憬就不得不考虑,制造一种适合整个大明内陆地区的内河航船。羊皮筏子只能顺着水漂流,到了下游一般要拆了,用马车或者人背马驮运回上游的,因为这种没有整流罩外形的航行器,杂乱的外形阻力极大。实际上只能单程使用。

羊皮筏子远远不能满足李憬的需求。所以必须设计专用的适合整个大明绝大部分内河的内河船型。李憬决定先设计一款基本型,把主要结构确定下来,然后在发展出战船和货船。再之后,根据基型放大和缩小,改进出不同的规格。

内河和大海不同,主要是水浅,必须要有浅的吃水,这样就要把船设计的非常宽大,不能像海船那样用尖底。只能用扩大平面体积来加大排水量。长宽比必须在2.5到5之间,太长也不行,内河里没法转弯。

第二就是推进的问题,内河航船用帆的不多,如果风不好,大海宽广可以走之字形,但是内河狭窄,没法走之字形。很多都是划桨或者摇橹,有的甚至是撑杆,最惨的航线干脆用人拉纤。

就拿川江来说,上次李憬去,就看到好多拉纤的,男女都有,都是最赤贫的无业者,全部都不穿衣服,因为衣服会被磨损。男女混杂在一起,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把沉重的货船,拉过三峡。吓得李憬的姐姐和四婢都躲到船舱里不敢出来。

李憬的两条光幕上买的船,船小,材料轻,使用最高技术的帆和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小范围的机动来最大程度利用风力。这个年代的船不可能实现。

一般来说,从驱动效率上看,划桨最低。因为,手臂每做一次划桨的圆周运动,船桨有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里,在空气中的运动是白白耗费能量的。而摇橹就不同,船橹一般位于船尾,橹始终都在水里,作用力全部能用在推进上,所以船橹的效率是划桨的三倍。

但是船桨也有优势,就是可以多个数量的布置在两舷,一条船却只能布置一根橹(大江大河和海船除外,可以在两舷布置密集的橹)。即使多人一块摇橹,也没有划桨方便。摇橹推进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来摇橹时多半采用站姿,长期操作更耗费体力。二来摇橹更占用船内空间,不利于部署多层摇橹。

还有的选择就是明轮,在中国很早就发明了明轮推进的船舶,内河和海洋的航船都有用明轮推进的。而且造的非常的巨大,速度也很快。这种船型就是车船。

早在南北朝,史书上就已有车船的记载。

在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结构就是一根木轴横穿两舷,两舷外各有一个带着很多桨叶个木轮,木轮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

木轴在船内有踏板,就像人力踩踏的水车一样,一排人扶着横木杆用脚踩,来使两舷外的木轮转动,划水前进。一条船从前到后又很多排木轮,多的有几十排,所以速度还是挺快的。缺点是占用内河航船最宝贵的舱内空间,因为吃水浅,内河船往往只有一层船舱。

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木匠高宣也是造车船的名匠,曾创造大小车船10余种,大型车船长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800人;中型车船一般承载200~300人。车船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这个数字就是明轮轴的轴数。宋朝最大车船长36丈,宽4丈1尺。

明初陈友谅也曾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

明中叶以后,卢崇俊作多种型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

最新小说: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兰芳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