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
那一颗水珠也是石梁瀑布。大凡天下瀑布多以气势夺名。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却以“奇”“险”让世人惊叹。苍郁的山谷中有一处直立的岩壁,岩壁之上横架一石桥,水从石桥下直泻,丝丝如弦弹奏。山洪来时,水溢过石桥,冲天喷射,如雷轰鸣。元代天台文人曹文晦有诗云:“两龙争壑那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潭底怒雷生雨雹,松头飞雾湿衣巾……”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天下第一奇观”就摩崖在石梁上游,现代大画家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在1994年就拍得209万元的高价。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少林寺》电影中的小和尚双手平衡拎水的镜头就在此拍摄。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石梁上下游一带就有三个寺院,上方广寺在解放初毁于火灾,石梁飞瀑旁的中方广寺与下游的下方广寺至今香火不断。
唐诗诗带着司马龙沿石梁上游的涧流走向倚崖而建的中方广寺,途中,司马龙看见清澈的涧水沿着光洁的岩石流淌,水是那样的柔,岩是那样的硬,司马龙突发奇想说:“原来水是有骨头的。”
唐诗诗驻足凝视,说:“你会写诗?”
司马龙说:“只会胡诌……”
唐诗诗本想走马观花式地带他看看,有了这句话,她决定陪他听瀑品茶。
茶室在临瀑的昙花亭。昙花亭是宋代贾似道出钱建造的,贾似道是宋史盖棺论定的大奸臣。但许多天台人很忌讳。尽管有人将他与秦桧相比说秦桧主要是议和为主,还有是杀岳飞,而贾似道吃喝玩乐,说打仗不是逃跑就是称臣纳贡。比秦桧更无耻。天台人说他从小聪明,过目不忘。有一次走过一条街,家人问他有几间客栈,几间饭店,几间布行,几间药房……他对答如流,准确率100%,他还写了一本斗蟋蟀的名著《促织经》,至今有科普意义!
贾似道的确智高,才会有灵悟。当年这个昙花亭的名称,就是他在品茶时,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时,觉得像昙花一般绽放,短暂却美丽(昙花在梵语中称优昙花,是祥瑞的象征),于是,即兴写下《天台石桥》“古路行终日,僧房出翠微。瀑为煎茶水,云作坐禅衣。尊者难相遇,游人又独归。一猿桥外急,便是不忘机。”
因为唐诗诗的面子,寺中一老僧拿出寺院种植、采摘、炒制的绿茶让他们品尝。
茶叶在杯中展姿、吐绿、溢香后,唐诗诗问司马龙:“你看现在的茶像什么?”
司马龙诡秘地一笑:“茶就像茶。”
“像什么?”
“茶就像茶。”
“再说一遍。”
“茶就像茶。”
唐诗诗正想数落他,老僧双眼一亮,说:“施主不凡,贫僧敬你一口茶。”
司马龙连忙双手举起茶杯,说:“大师抬举了,司马龙自小顽皮,个性固执,至今一事无成,还望大师父指点迷津。”
老僧端着茶杯说:“出家人不谈名利富贵,也无所谓成与不成,万物皆因缘,众生皆平等,做人与修行一个道理。阿弥陀佛……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老僧最后吟诵的禅诗,唐诗诗和司马龙听得似懂非懂。
老僧吃完杯里的茶,退到一旁禅坐。阳光斜射进来,一明一暗,窗外的瀑声一高一低,这小小茶房似慈航普渡。唐诗诗与司马龙品着茶,彼此都能感觉到呼吸的明净。
突然一阵骚动声打破了这里的静谧。老僧慢慢站起身子,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龙争壑不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一石横空能度谁?一石横空谁能度……”
这时,司马龙跳起来说,“走,快出去看看!”
牛脊般险峻的石梁上站着一名妙龄女子,在昙华亭下方通下石梁的陡峭石阶上,一对中年夫妇向桥上的女子哭着劝说。石梁上方的四周陆续围来游客,游客神态各异,有的似观看风景。
唐诗诗见状心被悬起;听父母说过,在她出生前的一年,一对年轻情侣曾从石梁桥上跳下去徇情。也曾听老僧说过,当年的主持僧救过一名十八岁小青年的命。那小青年斗胆要“横度石桥”,走到中途却害怕得哭了。主持走到桥边,教他控制住情绪,让他慢慢冷静下来,趴下往回爬,保住了性命。其实石梁飞瀑的落差并不大,如会水性,跳到潭中,不一定丧生,但这里的瀑布不是直落水潭,而是与悬崖连体的巨石发生冲击后再流入水潭,跳下去必死无疑。石梁的那一头又有巨石挡住,只能往回走,正应验了“回头是岸”这句佛语。
司马龙说声太危险了,就一个人跑向台阶。
石梁上的女人转身对父母喊道:“阿东半小时不到,阿拉就跳下去……跳下去……”
父母哆嗦着哀求道:“阿芳……阿东会来的……侬千万不能想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