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穷就是好事。”
可惜这位我穷我有理的老将没有留下名字,在《宋史》中只留下了“一老将”的字样。
他是宋夏双方唯一的明白人。
没错,穷是好事。
确切地说,对西夏这种小国,穷就是好事。
宋朝主和派不同意打仗的理由之一就是西夏太穷,不划算。
这话说的没错。
五十万大军可以带来回十六天的粮食,但这场战争从八月份打到年底,所以说即便宋军有四十万民夫,还是需要从西夏境内进行补给的。
西夏穷,就意味着可以执行很有名的那招——坚壁清野。
话说女真第一次南下时,也有人建议在河北坚壁清野,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家伙脑子被驴踢到河里进水了。
因为北宋的河北,人口大概比整个西夏和辽国加起来还要多,坚壁清野,那就相当于在没有火车的年代来一次简配版的春运。
有钱真令人苦恼……
但西夏就没这个问题,西夏总人口只有二百万出头,也就是一个半东京的数量,而且集中在兴庆府周围,想要在这一路上执行坚壁清野,就太容易了。
这位“一老将”的计划是——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
也就是坚壁清野,纵敌深入,拉长敌人补给线,而补给线越长就越脆弱,到时候让轻骑兵绕后断线,饿死他们。
不愧是老将,当初辽兴宗耶律宗真来西夏抢劫,李元昊就是用同样的计策把人打跑的,导致这个记仇的家伙在李元昊死后来欺负他的孤儿寡母。
但这次不好使了,前边说了,种谔一路开无双,把夏州打下来了,这位老将“聚劲兵于灵、夏”的计策泡汤了。
正所谓天不绝人之路,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想要成功不一定需要自己努力,只要对手是傻×就行了。
前边说到种谔攻下银、石、夏三州后就挂机了。
这是因为他们信号不好,确切地说,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前边提到五十万大军分五路,但现在只出现了三路,这次的问题出现在跟原本应该在夏州跟种谔汇合的河东路军上。
王中正他老人家……迟到了。
他带着河东军渡无定河,沿着河往北走,河边土地尽是潮湿的沙地,人马都陷进其中,延迟了行军。
按说自己迟到大不了扣绩效罢了,可问题在于,他还带着种谔的粮食。
所以种谔续航不够,做不了事情,只能老老实实缩着进入节能模式了。
阴谋论笔者又上线了,事实上,战争开始前的命令是种谔听从王中正,但种谔在无定川边大胜后,朝廷命令就下来了,王中正,你听种谔的。
昔日的上司突然成了小弟的马仔,很难说他心中是否有介怀,那么这次迟到究竟是因为不认路,还是因为想给种谔使绊子呢?
不可说不可说,瞎想的,不要当真。
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拖后腿了。
同样拖后腿的还有另一位,太后的伯父高遵裕。
前面说到刘昌祚很猛,一路打到了灵州。
这话不准确,确切地说,他是绕到了灵州。
原因很简单,高遵裕也迟到了。
刘昌祚进入西夏境内,没等到高遵裕,他决定自己干。
人不够,不能打团……哦不,是不能攻城,他绕过萌井、溥乐、耀德等城,只在磨脐隘打了一仗,打败了梁太后的弟弟梁大王,在天都山下扎营,李元昊在此建立的行宫也被一把火烧干净,这一手军事意义不大,但政治意义很高。
以及在鸣少川抢了地窖里的存粮。
可以说刘昌祚同学是一路抢劫加乞讨到灵州城下的。
由于他这一路绕城流窜速度太快,所以当他抵达灵州时,消息还没有传到。
当刘昌祚在远处看到灵州城时,惊喜地发现——城门还开着。
老实人总是有好报的——刘昌祚。
此时的情形是,只要刘昌祚带兵冲进城门,坚守到高遵裕大军杀来,事就成了。
正当刘昌祚抄起刀准备冲锋时,高遵裕的信使到了。
我这人交朋友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小心眼儿,反正都没我小心眼儿——高遵裕。
没错,最理解高遵裕的就是高太后,高遵裕此时来拖后腿了。
前面说过,这是灭国之战,而灵州是西夏二京之一,攻下灵州可是不世之功,这么大的功劳,高遵裕不愿意让给刘昌祚。
当然,他也没丧心病狂到违抗皇命放弃攻打,只是派信使命令刘昌祚等自己到了一起打。
消息送到后,他遇上了西夏军队,刘昌祚引兵来援,高遵裕甚至病狂到想找借口杀了刘昌祚独吞大功。
这个想法被部下拦下了,但他还是解除了刘昌祚的兵权,自己带兵攻城。
三天后,他终于到了灵州。
三天时间,灵州守军排队吃顿大餐搓个澡再布置城防都够了。
所以这次面对的不是灵州大门常打开,而是铜墙铁壁般的灵州。
十八天时间,没有攻下灵州。
但西夏人也无力反击,他们决定——宁为玉碎。
西夏人掘开了黄河水淹敌军,同时派兵绕后袭击粮道,在城外冻了十八天的宋军一触即溃,冻死、踩踏而死、淹死数以万计,最终只剩下一万三千人。
另一边,王中正同学在黄河边爬到宥州奈王井时,终于把带的粮食吃光了。并且已经死了两万人,按照常理,冻伤者不会少于四万,而他的总兵力也才六万。
也就是说他从头到尾没看见一个敌人,就已经快要把自己搞得全军覆没了……
更可怜的是种谔,他在挂机大半个月后,终于等到了……一场大雪。
遇见八万敌军我重拳出击,遇见大雪我唯唯诺诺——种谔。
饥寒交迫,再加上这场大雪,让他明白已经无法坚持了。
他带兵回宋境时,也减员了三分之二,只剩三万人。
自此,除了李宪之外,五路大军四路伤亡惨重退回境内。
五路伐夏,损失近四十万。
看起来是个很大的数字,但说句不太政治正确的话,十万出头的军队伤亡不会很大,死的都是民夫。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战争,那就是虎头蛇尾。
再加一个,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