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机构新招了一个实习生,今年才21岁,可是实习经历却特别丰富,已经参与过三个IPO项目了,不管所辅导的公司最后是否成功上市,他的个人经验却是实打实地赚到了。还有更重要的,他已经被学校保研,并没有那种毕业就失业的压力,可以全力以赴寒假的实习工作。
近来发现,这些即将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小孩真的太厉害了,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在规划人生这方面,他们比我要笃定很多。
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懵懂的,既没有明确的方向,又很喜欢思考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并没有脚踏实地地规划过,毕业以后我将何以谋生,更对文学以外的事情嗤之以鼻,我不喜欢法律专业,觉得每天都要去背那些条条框框,很机械乏味,不喜欢记者行业,认为不过是写一些不痛不痒的稿子罢了,并不能真的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不喜欢会计工作,觉得无论是去银行还是企业上班,都只能对着数字发呆,毫无生气。对这些职业的偏见导致我从一开始就把它们打入了另册,每天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又没有不食烟火的物质条件,就是那种眼高手低的状态,现在想一想,真的十分可笑。
经过这些年的职业经历,终于意识到,工作并没有多么悲壮的宏大叙事,不过都是些琐碎的重复,也不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天分和创造力,只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里,在一次一次的任务里,积累职业所需的工作经验,这么浅显的道理,如今刚毕业的孩子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我却要等到年纪一大把的时候才懂得其中关窍,从这方面来看,我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后知后觉。
说起这个词,我想起大学时候,由于感受力比较好,并且喜欢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所以经常会嘲笑那些搞不清楚自己所思所想的同学,说他们后知后觉,那时候我多么自信,不管是盲目也好,虚荣也罢,那种自信是丝毫不打折扣的。可是现在,我要用这个词来嘲笑我自己了,回首再看那些曾经被我嘲笑的同学,他们在职场上已经远远地走在前端,风水轮流转,随着时间的流走,证明我才是那个后知后觉的人。
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昨天,谭总向保荐代表询问临时堆场的租赁协议,主要是请他把关,如何在协议里约定物权的转移事项,另外,这种操作增加了一道转运手续,财务部门应该怎样记账。
保荐代表同项目负责人讨论,如果公司在临时堆场确认入库的话,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物权很明显归海源所有,记原材料科目,但是如果不在临时租赁的堆场入库,仅仅只是作为中转,到了公司以后再入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物权倒是比较好约束,可是财务记账就有争议了,是记在途物资还是原材料?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衍生的问题,在途物资属于存货吗?是否需要盘点?
我在边上听得似懂非懂,毕竟已经学了一个半月的会计知识,听到这些名词并不觉得陌生,可是真要我举一反三,还真没有那个本事。
正当我努力以现有认知思考的时候,保荐代表突然问我,小顾,你最近不是在学会计实务吗?看看在途物资是否属于存货。
我听了以后,非常尴尬地说,很惭愧,我刚学习,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让我去网络上查一查吧。
没想到对方却说,不,不,不,我并不是想要你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需要你把那本教材借我看一下,看完我就明白了。
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别人压根儿就没有指望我能回答问题,想到这里,就更加尴尬了,好在如今我已经脸皮够厚,笑着笑着就把尴尬的情境化解了。
以前的我是多么天真,看不惯身边的人努力去考证,认为简直就是死读书,一直很固执地以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要比一纸证书重要多了,可是现在才明白,我当年的那些想法都太理想化了,因为如果没有那纸证书,你连敲门砖都没有,就更不能谈后面的发展了。
而且还有一件事是被我忽略了的,那就是,经过高中三年的惨痛求学经历,我对学习这件事持非常厌恶的态度,而且那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忍忍吧,上了大学就好了,再不用参加如此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再不需要学习这么多庞杂又没多少用处的知识了,所以到了大学,再不愿意那样辛苦地念书,也对考试和考证充满排斥,甚至把它们跟死读书划等号,那时候的我对自己有一些误会,总以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是平凡的大多数,将来一定是一个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物,这样的人应该有些天分才对,而不是仅仅是“勤能补拙”。
事实怎么样呢?十多年过去了,我步入了社会,离开了校园那一方天地,天空海阔,一年一年过下来才发现,我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更没有超乎常人的运气,很遗憾,一切都是误会,我只是大多数中的一员。
现在,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终于明白,工作并不是年轻时候所建构的那个样子,证书也并没有我所以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因为过了而立之年的我,终于决定要去考一个会计证,为自己的履历增添一个稍具含金量的证件,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和相关实务,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也意识到,考试这种方式并没有我所以为的那样机械,不管怎么样,它的确是进入一个行业最快捷的途径,比如十月份我在N市参加的那次培训,正因为需要闭卷考试,所以整个培训过程都特别认真,不仅认真听讲,还认真预习和复习,还把多年前强记备考的本事拿了出来,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短短五天,我就在脑海里形成了这个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且实打实地记下了所有跟考试有关的知识点,比漫无目的地阅读相关资料要快捷多了,至于将来该怎样在实战中运用这些知识,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人生的确是一个奇妙的旅程,不同年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实在是差异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