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大清富有四海,兵力二百余万,刨去六十万的绿营,三十万的名义上的旗兵,和近四十万的各地住汛勇营,剩下六十万,(在不吃空饷的情况下的人数)一旦打成持久战,我军会不会胜利,我的答案是不会,自发匪以来,军队自治,各地方 军种之间各不隶属,淮军取直隶财政施养淮军,各地方都是类似情形,我损失一分,旁人乐见其成,(这里杨旭想说朝廷没敢说,只能让胡聘之自己体会)那我何必费心劳力。
何况陆军的物资一直都是大量缺失的状态,就拿朝鲜驻军和淮军来说,每年上奏朝廷补充军备物资,这都快十年了,愣是没有齐备过,这还是我军最精锐的部队。
即使我地方督抚拳拳爱国之心,我军大部分的军力不是在东南就是在西北新疆与俄国对峙,西北兵力跋涉到辽东没有七八个月来不了,最快的是东南部署的物资和军队,自从黄河冲垮运河以来,1855年起我军开始由河运改为海运,运河大部分已经淤积不便通行,而走海路,日军掌握制海权。即便我军陆路运输,从物资筹备到给养筹备,再奔波入辽,最快半年有余,半年啊,黄花菜都凉了。
细细的分析出来,杨旭的心理也是凉凉的状态,信写道最后其实杨旭想建议快速补充物资打拖延战,日本国小,时间一长肯定我方在谈判上占优,但是这话没法说,你能正大光明的说我朝要受到城下之盟,这话说出来小心别人弄死你。杨旭在信上说明日本的优势,又说了日本的劣势,至于我大清,都不必明说,胡聘之历经管理过三省之地,从内陆到沿海,他比谁都清楚。
薛成章写的大汗淋漓,不是累的是吓得,惊颤的说道:“难道今年我朝就过不去了。”
杨旭笑着宽慰他,“即使甲午战败,什么日子改过还得过,估计老佛爷过得更滋润也说不定。”甲午赔款赔的都是地方收入,很多收入都是进了地方督抚的口袋培养自己的势力,甲午战争其实夺取了地方的很多财权,若非不是如此,在慈禧死后,朝廷也不敢搞皇族内阁,甚至用满人夺取地方汉人督抚权力,汉人督抚一害怕,手脚一动,整个大清就崩塌了。
自己的话语很多地方不乏粗鄙之处,薛成章还得重头修改一遍,把不该说的,修饰一下语言。
官驿与民间的传信方式,无论是效率还是准确度上高了数十倍的等级,可以说在没有电报的年代,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传递信件的方式,有缝线和印泥就避免途中被打开的风险,不过路途遥远,这封信到了胡聘之手里已是农历一月底的事情了。
胡聘之是所有封疆大吏的汉臣中,慈禧最看重也是最喜欢的一位,究其原因莫不是胡聘之是一位能臣,同时不贪权,不培养亲朋党羽,最重要的没有同时期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那样收拢地方财政养着自己的军队的同时还培养自己的“皇商”队伍。在此时尤其难能可贵,所以对于胡聘之,慈禧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其实胡聘之就是遵循上千年来作为臣子的职责,为国尽忠体恤地方。
胡聘之在细细的研读杨旭的来信后忧心忡忡,重新修饰一番加上自己的理念,上书朝廷,这个已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