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华夏帝国履带式装甲车作为对比,再从华夏购买了发动机,这次的马克1型坦克不再是那个平行4边形带飞轮的奇怪物品。
嗯,根据英国人对战争武器的1贯审美,马克1型变成了倒梯形,车头像马克11样支出去1部分,形成倾斜,车尾是1个接近直角的大箱子,两侧履带稍显圆润。
履带布局综合了原马克1型坦克和小游民坦克的形状,可以想象成1个倒梯形的盒子两侧装了两条履带。
车身高3.2米,顶部长8.8米,底部长7.6米,宽4.5米,重36吨,装甲依旧是6毫米。
可以说,这个数据比原版的马克1大了不少,包括3维数据和重量。
吨位起来了,武装自然也起来了。
装备1门短管76毫米加农炮和两门37毫米速射炮,76毫米加农炮在车头上方,没有炮塔,左右射界3度。
37毫米炮在车身两侧,如同原版布局1样,炮廓炮。
只有1挺机枪,在车头位置,76毫米加农炮左下方。
当然,大英帝国依旧没有放弃雌雄双煞涉及,以上是雄性坦克的数据,还有雌性,车头是1门37毫米速射炮,携带5挺机枪,两边两挺,车头1挺。
受到华夏帝国装甲车的使用方法影响,英国将坦克作为步兵伴随火力使用,计划用于野战中近距离提供火力支援。
雌性坦克是对第1次世界大战的适应性改进,76毫米炮在堑壕中作用不大,机枪的作用更被重视,降低武装加强正面装甲。
其战术目标是突破铁丝网后提供足够的机枪火力压制,为步兵进攻争取机会。
搭在1台宝马汽车发动机制造厂使用的8缸14升豪华发动机,宝马1般将这个发动机放在大型豪华汽车上,因为它很大。
这台发动机能提供154马力的澎湃动力,使用拖拉机传动系统,在“充沛”的动力下,马克1型坦克在平坦公路达到11公里每小时,越野时速也有7公里。
各项性能都超过原版马克1型坦克的新坦克,应该能做出更漂亮的战绩,但是并没有。
英国刚刚投入坦克,1共2十4辆,到凡尔登战场,配合两个旅,攻击德军侧翼。
前期1帆风顺,仅仅1个小时,英国人突破了德军侧翼1道进攻阵地和1道防线,前进了足足3公里,击溃德军两个团,自身只伤亡百人左右。
英国人在接下来的两小时内没有遇到多少抵抗,足足前进了十公里,然后便停了下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不然就要脱节了。
下午两点,休整补充保养后的坦克继续进攻,撞到了德军炮群的覆盖性轰炸之下。
6毫米的侧面装甲根本挡不住中近距离弹片的伤害,炮击结束后,2十4辆坦克损失十5辆,其中有十1辆出现严重损毁,必须拖回去才能修理。
不过英国人没有气急败坏,他们还有5十4辆坦克在后方。
第2天清晨,6十3辆马克1型坦克带着3个师冲向了德军阵地,这次进攻为了避免遭遇炮击,坦克分布十分分散。
然后,英国人听到了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
德国人称呼为火炮装甲车,实际上为轻型坦克的德制坦克也出现在了战场上。
长5米宽1.8米高2.1米,搭载1颗100马力戴姆勒水冷发动机,装甲6到18毫米,装备1门37毫米炮,和1挺水冷机枪,火炮射界左右4度,公路时速十4公里每小时,越野时速也能达到十公里。
整体看起来,像1个盒子,正面插了1根细细的管子。
这是德国人根据同华夏帝国进行各项武器技术、战略战术及情报交易获得的数据及技术开发的步兵伴随武器。
德国人第1眼就看出,这1款装备了火炮的装甲车(德国人依旧认为是装甲车)是极好的步兵伴随火力及突破武器,战争之前德国人就在着手开发,希望能用于施里芬——小毛奇攻势。
在战争开始时,德国人已经生产了8量样车,在最初的攻势中取得了1点点成绩,但是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因为德国人发现,他们无法适应泥泞的战场环境,复杂的机械结构极容易出故障(德系标配),而快去突击中很难有适合的修理时间。
之后德国打的1帆风顺,也就更想不起来那些趴窝后被拉回后方的火炮装甲车了。
直到最近,德国人开始焦急的寻找胜利,才想起这些武器,本着废物利用的选择,被送到了前线。
凡尔登作为主战场,分到了十6辆,德军用来做通讯车,毕竟37毫米炮太小了难以发挥作用,薄弱的装甲也顶不住炮击碎片的攻击——这些是德国人验证过的。
不过英国人将战车投入到进攻中,让德军将领响起了自己也有差不多的东西,上面还有1门37毫米炮,索性将他们派了出来。
然后,世界上第1次坦克间的对战,就这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