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书成之日,吕不韦也面临着和秦王政的争权问题。秦王政渐渐成长,并网罗了李斯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和吕不韦分庭抗礼。
眼看自己的权力日益削弱,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自己的威信也在与日剧减,吕不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让人将《吕氏春秋》全套书籍誊写完毕,进而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之上。同时向整个天下发出布告,谁能够在原文上删除或者增加或者更新一个字,就会得到一千金的奖赏。吕不韦此举,看似莽撞,实则大有深意。
首先,这个布告无疑将《吕氏春秋》纳入天下舆论的中心地带,使得人人皆知这本书。通过一字赏千金的做法,让天下人都认识到,这本书果真是“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欲以并天下”的旷世奇书。其中文章字字珠玑,严谨完美,多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变一字太偏,更一字太窄。
其次,《吕氏春秋》代表的是吕不韦对自己志得意满
、功震天下的自信。天下人看之,虽然有千金相诱,却无人敢去触及吕不韦的禁脔,敢于与虎谋皮。吕不韦在刹那间便声威大震,连秦王政也自愧不如。如此,其辅政大权就能够更加稳固,秦王要亲政,要对吕不韦下手,就要三思而后行。
毫无疑问,《吕氏春秋》出色地集中了上千人的智慧,汇集了先秦时期各家学说的精要,从宏大的视角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战国末年最为宏大的学术巨著。
《吕氏春秋》在思想上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客观地指出了他们并非完人。这部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各家学说的思想,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在统一的思想之下,最终实现“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的理想。《吕氏春秋》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自然,在取舍方面,因为成书时间不长,各家政见不一,观点各异,遂有所疏漏,有失偏颇。尤其是在君王大业之上,吸收了孔子的统一王朝的思想,但是却不赞成恢复周王朝的礼治,而偏好封建君主专制。
《吕氏春秋》对于物质的起源也有自己朴素的认识,此书将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而延伸到对待社会历史的观念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前进发展的,并在《长见》一文中提出:“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其观念坚持历史是环环相扣的,今天的人看待古代的社会,和后人看今天的社会,其实是一样的。因而为政者一定要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变化,适当地变迁政策,如此才能够令社会长治久安。
综上可见,《吕氏春秋》无论是在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在辩证性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前无古人自成一家。
是故司马迁毫不吝啬地称赞《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更是将之和《国语》、《周易》、《春秋》、《离骚》等千古奇作相提并论。东汉高诱也盛赞之,认为《吕氏春秋》“大出诸子之右”,说明他认为吕不韦这本书的成就高于先秦诸子,得以独领风骚。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就和价值,还留待今人的不断探索,后人的不断思考,一切都难以定论。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吕氏春秋》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其价值也在不断被探索和发现,其光芒无法掩藏。
/104/10450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