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换将与否的问题,而是赵国内部两大势力的矛盾再一次爆发。曾经,这种矛盾让赵国在系关前途的关键之时,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若是遇到无能的君主,情况便会是雪上加霜。由于君主无能,不懂得驭下之道,赵国的政策左右摇摆不定,这正是赵国一直难以成为当时的超级强权的弊端所在。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赵王一时间慌了手脚,辨不清方向。他没有选择真正可以为国出力的忠臣,而是选择了平时与自己关系亲近之人。大局已定,赵国决定以赵括换掉廉颇,接管长平的战事。
当然,为了让蔺相如等人心服口服,赵王还将赵括请上大堂,向他问询破敌之策。当赵王问及,对廉颇在长平的用兵之策持何种意见之时,赵括直接说,自己不赞同他的这种战法,并惯例性地拿出了他招牌性的兵法来论述道:“夫兵久而国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因此,赵括得出结论:长平之战,当速战速决!
赵王听完,欣然问道,
赵括是否愿意为赵军击溃秦军。赵括想当然地说道:“大秦懂得用兵的人,只有武安君白起,此人自发迹以来,未尝一败,当初还是左更之时,白起便攻击韩国和魏国,初露锋芒便斩首24万,俘获了魏国大将公孙喜,夺取了魏国5座城池,被封为国尉。不久,白起又攻取了韩国的安邑东部,被秦王封为大良造。此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连年凯旋,其战神之名,更是天下皆知。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谈起白起也是赞不绝口。如果和他交战,我只有五成的把握击败他。但是此次领军的人,却是王龁,王龁鼠辈耳,不过欺负一些不知兵的人,如果遇到我,则不堪一击。”
如果说先前赵王还有所疑虑,听完赵括这番高谈阔论后,陷入了狂喜之中。此时能够安抚赵王那颗不安之心的,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信心无限增长的人。赵括一出,祸福难料。赵王却认定赵军必胜,妄自窃喜。他孤注一掷地将另外20万人马交给了赵括,拜赵括为上将军,赐予大量金银财宝。如此,长平一战,可谓集合了赵国军队一半以上的精锐力量。
虽然在这之后赵括之母三番五次前去面见赵王,要求他收回成命,只是赵王铁了心要赵括替代廉颇,最终无果。
于是乎,邯郸城外,整个城池的百姓都来城门外送别。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赵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百姓列在官道两旁,挥泪送别。赵括趾高气扬地坐在高大的白马之上,不可一世地望着长平方向。在赵国人的眼中,这个人就是挽救赵国的神,不久之后,就会凯歌高奏,战士们会携着敌人的头颅归来。但是,也有人担心,此去一别,便是良辰好景虚设。因为随他出征的闺中人,已经成了路边骨,再见只能见到梦中人。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都宁愿相信,赵括终会和其父亲一样,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并率领天下兵马,合纵同盟,一起踏平咸阳,马耀关中。“英雄”这个词汇闪耀在赵括的头顶上,每个人都成了他狂热的崇拜者。
只有蔺相如,站在邯郸城门上眼神落寞。他落寞的眼光穿透了云彩,和廉颇的那声叹息一起坠落。
就连范雎都没有料到,这一切会进行得如此顺利,顺利得让他们都不敢相信,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秦国强大的情报部门,多次飞马前来咸阳,向秦王报告,说及赵括已经做了上将军,正在赶往前线。同时,赵国还将全国25万精锐交给了赵括,直接扑向了长平。
虽然赵括的到来,给长平之战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在兵力总数上,已经构成了对于秦军的绝对优势,但是秦王对这一切都没有担心,他眼下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请武安君白起出山,料理眼前这个极度危险、极度关键而又千载难逢的战局。
/104/10450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