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零四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穆海涛出现在南京,是余风亲自‘交’代的。 按照对南京的熟悉程度而来,无疑陈敏之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算得上是南京的地头蛇了,无奈陈敏之现在时余风身边不可缺少的智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在南京的人手什么的,都是天机组的人,凭着陈敏之一介文人,以前从未和他们有过‘交’集,想要用他们用的得心应手,不见得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而这次更多是个官面上打‘交’道,在漕帮那边,有着甄大字其中斡旋,只有在甄大不起到什么作用的事情,天机才出面协助一下,和官面上的人打‘交’道,显然,文质彬彬的一个新面孔,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更别说,这个新面孔手中还有大把的银子,简直是不要前的泼洒一样。
是的,穆海涛带了大量的银子,这银子,实际上是余风加拨给天机的特别经费,和朝鲜相比,大明简直是人才济济,既然去了南京,靠着几个出身牢靠的天机行事,显然是显得势单力薄了一些,这个时候,不趁机招揽一下江湖人物,奇人异士啥的,那简直就是没头脑的做法。而且,说句难听的话,对于天机,余风虽然一直都掌控着,没有掉以轻心,但是,目前天机的组成成分还是太单一。
在后世,经济学上有一条鲶鱼理论,故事是这样的:丹麦人在捕鱼时,每次捞到大批的沙丁鱼后,到了岸上却总是死掉,卖不上好价钱。于是有人把盛满沙丁鱼的大仓里放上鲶鱼,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而不停的游动,虽然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了一些,但到了岸上绝大部分都活了下来,于是渔民将鲜活的沙丁鱼卖上了好价钱。
余风从这个理论中学到的就是,何恰当的引入预警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关乎一个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永世存在的道路,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既要有效的利用规则,又要防止成为这个旧规则的工具。简单来说,这穆涛涛揣着银子来南京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购买那些能够‘激’励旧团体中日益懈怠的沙丁鱼,这些新招募的人手,就是鲶鱼。
一家新开的四海商号,在南京城里,简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当然,能够将铺子开在热闹无比的东街,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情,南京人衡量一个店号的实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这家商号,在东市有没有铺面,哪怕这铺面小一点,也比开在别的地方的铺面,更显得有信誉一点,在做买卖的时候,若是因为对方是有铺面在东市的,就是价格上面稍微吃一点亏,也要先做了这个买卖。
这原因很简单,东市的买卖,不是有钱就有能力做的,在东市,若是你官面上么有人关照,你越有钱,就死的越快,不是没有不知道底细的外地豪商,‘花’大价钱盘下一些铺面,结果,没几个月就偃旗息鼓而去。要知道,这东街四周,基本上就是南京各个勋贵府邸所在,这普通商人,可没这么大的脸面能力,在南京城,直接上‘门’去做这些勋贵们的生意。
因为东市的买卖,大多都是针对这些勋贵之家,不知不觉中,这里竟然成了南京城中购买高档商品的所在,这里的店家,若是尽是卖些廉价货‘色’,那不是打那些公爷侯爷们的脸吗?这样的物事,进了自己的府邸,那不是糟践人吗?
四海商行再低调,也受不得有心人的打探,更何况,这东市上的闲人也不少,很快,若有若无的传言就出来了,这铺子,是定国公府上某人开的,至于到底是这个某人是国公府里的某人,还是定国公某位夫人的亲眷啥的,那就不清楚了。
穆海涛就是在这种传言中出现在四海商行的,他不是掌柜,也不是东家,就是一个普通的账房先生,所以,基本上,就直接被闲人们无视了。而且,四海商行开张,所卖的货物,也不见得有什么新意,无非是随大流,人家卖什么,他们也跟着卖什么,做买卖差不多都是这样,真正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不是发了大财,就是亏得吐血,有了固定的客户,就是普通的买卖,他们所赚取的利润,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店里的伙计,吃过午饭,有些懒洋洋的靠在‘门’前。这里的生意并不在铺子上,有的铺子,一年四季看不到几个客人上‘门’,可人家照样活得滋润。
这个时候,外面的人就看到,这铺子里的账房先生,将手中的账本什么玩意的,整整齐齐的放进了柜台,然后居然不顾这日头的火辣,就这么施施然出‘门’去了,而那在一边的掌柜,也好像没看到一样。
走过东街,然后从守备衙‘门’的后面穿过去,不需要走多远,就可以看到一家很是幽雅的茶棚,这个地方已经离开宽阔的街道有些距离了,也真难为这个账房先生初来乍到,怎么会找到这么一处幽静的所在。
茶棚里人不多,三三两两的几个人,坐在几张毫无章法摆放的桌子旁边,一颗大树的树荫,将火辣辣的日头悉数挡住了外面,偶尔有些斑驳的光点,洒落在茶棚顶上,却是让人感觉不到一点这日头的威力。
穆海涛走进茶棚,茶棚的老板娘,那个略略有些丰腴的‘妇’人,正在低声和自己的丈夫说着什么,见到穆海涛进来,笑着迎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