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把两台拖拉机、两个拖斗,以及一整套的配套农具,都留在了二零二农庄。
让农庄的主任负责管理和分配使用,同时用于验证生产效率的实际提升幅度。
在这次耕种冬小麦的过程中,确认是否能够由五户人家完成全部工作。
如果可以完成,这次冬耕结束后,就让自行选出五户人家进城,去拖拉机厂当工人。
接下来的几天,管理外城区域的皇庄管理层都行动起来。
把农机厂试制出来的拖拉机和农具拉出来,送给外城的其他农庄,进行相同的验证。
这些农庄都是选的比较靠近边沿的。
对于靠近内城边沿的农庄,皇庄准备的计划是直接改工厂。
用他们的土地建设工厂和统一住宅区,当地农庄的农民直接变成对应工厂工人。
这个过程能否顺利,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待时间来验证了。
这天上午,朱靖垣留在慈庆宫,看着一副巨大的新天府周边详细地图。
地图上全都是一个个的方块。
新天府的行政区划非常的“方”。
新天府核心地区都是大平原,而且是移民主导开发的土地。
没有原本存在的政区边界可以继承。
为了方便管理,中低级的行政区,大部分都划成了一个个的方块。
新天府的一级行政区是“皇庄”,对应本土的布政使司或者藩国。
皇庄之下有二级皇庄,对应本土的府。
三级皇庄对应县,新天府外城区域就是一个三级皇庄。
四级皇庄对应乡镇,新天府外城区域除了内城所占的方块之外,还有八个乡镇。
四级皇庄下面就是“村”,村下面是就是农庄了。
农庄不都是种田的,还有搞畜牧业的、搞果园和伐木的、水产捕捞和养殖的等等。
种田和打渔的农庄规模小一些,畜牧业和林业的规模就大一些。
靠近早期开发地区的农庄小一些,靠近边界和未开发地区的就大一些。
越靠近核心地区荒地越少,越靠近边沿地区荒地越多。
新天府外城这个三级皇庄是最小的,也是完全没有任何荒地的皇庄。
战争结束后新接管的那些地区,特别是雨林和高原上未开发的地区,一个三级皇庄可能比这边一个一级皇庄都要大。
朱靖垣在新天府当附郭县的负责人,实际上是直接管理内城和外城这片区域。
与此同时,大明人、混血人、殷人负责的农庄也是不同的,而且分的非常的简单粗暴。
大明人是一个农庄十户人家,负责耕种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一千五百亩。
混血人是两个农庄二十户人家,负责耕种同样的土地,每个农庄七百五十亩。
殷人则是四个农庄四十户人家,负责耕种这么多土地,每个农庄三百七十五亩。
大明人的农庄,通常更加靠近新天府核心区,新天府城周围全都是大明人的农庄。
混血农庄就相对比较靠外,殷人的农庄则大多在边缘地区。
这在过去是理所当然的安排,现状也是必然要改变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把这些混血人和殷人整合进来,否则工业化之后就是问题。
朱靖垣理所当然的选择,就是参考蒙县实施的通识考试方案。
同时根据目前积累的经验,对这个方案做了进一步的修缮。
避免合格证本身成为“归化”的“遗留物证”,避免由合格证联想到“原来是外族”。
让纯大明人也参加同样的考试,在成年的时候统一接受考察。
不过大明人的考试过程可以更加简单,让负责发证的人员现场聊几句就行了。
无论纯大明人还是归化者,领证时都要集体宣誓效忠大明皇帝。
同时扩大通识考试合格证的用途,将其作为事实上的身份证。
以后皇庄、朝廷、藩国办理任何公共事务都以合格证为准。
合格证上不显示族裔,拥有合格证皆享受公民待遇。
不过这个思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一代人来完成。
所以朱靖垣就把想法写下来,交给已经干过一次的林则徐。
让林则徐协调新天府各个皇庄的掌柜们,考虑着如何逐步的推进实施。
朱靖垣写完自己的想法,准备让安晓娜去叫林则徐、牛鉴来开会。
结果林则徐正好自己过来了,还拿着一份郑复光发来的电报。
林则徐把电报纸递给朱靖垣,同时说明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郑工说马镇(马拉开波)的石油已经开始能够持续生产了。
“但是当地的地形环境比较特殊,如何把石油运出来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郑工找当地的驻军,向当地人咨询了湖泊的详细情况。
“马湖入口湖水就有十米多深了,内部湖水基本都在二十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