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恪所要写的下一部剧本,就是世界影史排名前五十总有他一席之地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当了老师。
他来到了一个全是“坏孩子”的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放弃管教的,被称之为放牛班,一位老师用真诚和音乐带给他们新的春天。
老师通过真诚的心和音乐渐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内心,一部看完之后很令人感动的教育片...
在夏恪改编的剧本里, 设置了这样一所寄宿学校,专收附近所有山区学校普通老师管不了,被开除的学生。
校长是一个总用棍棒教育的老派教师,设置了各种的惩罚措施来管教这些问题学生,但他毕竟不是磁暴步兵那么毫无人性,所以学生们依然敢于反抗, 捉弄老师!
众所周知,上学时期老师的终极大招就是:叫家长,可这群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务工,根本来不了。
再加上他们很多人也受长辈思想,认为与其读书浪费时间不如早早进城打工,而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
直到影片主角,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在第不知道多少位老师受不了离开后,来到了这里!
其中有几个关键学生的背景,也被夏恪做了本土化的处理,例如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男孩星期六,影片里,他经常守在校门口,因为爸爸说过星期六就来接他,但始终没有再出现。
值此和平年代,自然不可能,而且这是华夏,因为什么事英勇牺牲的话,他的儿子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小破学校,他的战友都不会同意的。
所以就改成了外出打工出了意外, 赔偿金送到了山区祖辈手里,但祖辈哭孩子也很快离去, 只剩下了孤零零的“星期六男孩”。
类似这样人物背景的改动还有很多,让整部影片尽量合理一些。
同时,还有一处原片里,校长的钱丢了,他怀疑是染发少年偷走的把对方送去了少管所,过了一段时间,门卫大爷发现了被藏起来的那笔钱,同时发现藏钱的地方还有一位学生的口琴。
老师去找那学生质问,学生才坦白想要攒钱给自己买热气球,就偷走了钱
原片里,老师原谅了这个学生,把钱放在了一个地方,让校长重新找到了,这件事便没有了后续,那段剧情放到现在看,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感,不符合价值观。
所以夏恪对剧情进行了改动, 钱不是被偷走的, 是被猫叼走了,然后在不良少年被带走后, 另一位学生遇到猫后才发现了这笔钱。
学生开始很害怕,怕交出来校长说是他偷的,对他进行殴打并被送去少管所,所以一直藏着。
直到完全信任了新来的老师后才坦白了这件事,如此处理,不适感会少很多。
......
回忆复刻剧本的同时,夏恪也在心里筛选着合适的华夏演员,主角演员,要求是不能太帅,在扮相上还得有些脱发,同时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演唱能力。
当然了,演技是必不可少的,主角这位老师不是传统老师形象,很多地方都没有原型参考,对演员的表演天赋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问题在他去找吉兆聊学生故事时得到了解决。
当时,吉兆的音乐播放器正在播放一首民谣歌曲,唱的大概就是要去滇省旅游寻找爱情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