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大明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吏治,不是急,就能有效解决的问题。</p>
官官相护。</p>
以权谋私。</p>
徇私舞弊。</p>
所以不要想着,一股劲儿给连根拔起,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p>
“科道归一,巡察制度,这些都要逐步起势的。”</p>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回想起和韩继思所讲,双眼微眯,囔囔自语道:“不要想着贪多,就时下的大明,终究是贪多嚼不烂。</p>
三年不成,就五年。</p>
五年不成,就十年。</p>
只要瞄准这个目标,将实控的基本盘不断扩大,朕坚信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大明吏治必然能彻改!”</p>
当初外有建虏进犯关内,内是朝堂混乱,迫于无奈之下,崇祯皇帝才频频亲自下场,跟文官群体一次次对弈。</p>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非什么明智选择。</p>
怎奈崇祯皇帝别无选择。</p>
倘若一切沿着老路去走,那所面临的格局,就会更加混乱,就算他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无法力挽狂澜。</p>
现在想想,在原有时间线上,崇祯三年,肆虐陕西的流寇势力,突破重重壁垒,跑到山西那边,就是受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关内所致。</p>
大批勤王救驾的边军,尤其是宣府镇、大同镇等地兵马,被拉到北直隶这边,可连粮饷都解决不了,那怎能不扎刺,不溃散呢?</p>
而恰恰是这等态势下,肆虐山陕的各部流寇势力,不断吸纳这批边军将士,才逐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p>
以至于最终突破山陕两地,开始在大明的治下流窜,最终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格局。</p>
“皇爷,方正化呈递密奏。”</p>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捧着一份奏疏,作揖道。</p>
“呈上来。”</p>
崇祯皇帝皱眉道。</p>
说起来,方正化和骆养性带队,赶赴山东押解赈灾粮饷,这都过去多久了,却迟迟没有带队回归。</p>
现在方正化呈递密奏,看来是出事了。</p>
带着这种情绪,崇祯皇帝翻阅了密奏,可看着看着,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心里咯噔起来。</p>
这是出事了啊。</p>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p>
崇祯皇帝难掩怒意,怒拍御桉,厉声道:“这帮宗藩可恶至极,竟敢趁着地方生灾,做这等事情!</p>
真是皇明的好族裔啊!</p>
一个个生怕大明,乱的还不厉害啊。</p>
好啊,真是太好了。</p>
这次朕要是不惩治尔等,那这大明皇帝,就不当了!</p>
”</p>
王承恩、王德化闻言,纷纷跪倒在地上。</p>
他们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竟叫自家皇爷这般生怒,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肯定不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