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建国所在的彬湖镇大田村到顾辰所在的大青乡清溪村,会沿着清溪而上,经过彬湖镇的涟自村,大青乡的雄树村、松香村,才能最终到达大青山深处的清溪村。
全程大概二十公里,其中有十三公里是前几年才修建的村村通公路,路面宽三米,非常狭窄。
另外的七公里是只有两米多宽的土公路,如果下个雨的话,泥坑遍地,根本不能开车进去。
就算天晴的时候那七公里土路也是非常不好走的,就算是开个小车回去对面碰到个电动三轮,也得停下来慢慢挪车。
一般来说,面包车是不会把顾辰直接送到清溪村的,七公里土路不仅难走,还特别伤车。
不过看在顾辰多给了三十块钱车费,加上天气好,路面硬,司机才答应把顾辰送进去。
这些年来,虽然农村里富裕了不少,有好些家里都买了车,但是对于清溪村来说,交通不便始终是压在大家头上的一座大山。
别说汽车了,就连电动三轮都没人买。
外面的松香村通了公路,很多村民把房子修到了公路旁边,有钱的买起了小汽车,没钱的也买起了电动三轮。
顾辰一路走来,大家确实富裕了,生活也好了很多。但是一过了松香村,路就难走了,年久未修的路面坑坑洼洼的,颠簸的很。
土路两边到处可见的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二层小楼几乎很少,而且越往里面走,这种情况越是严重。
清溪村因为清溪得名,从大青山的主峰碧青峰下来的清溪在村里打了一个转,围了一圈,将清溪村分为内村和外村。
外村村民多,房子很分散,从土路进来,过了三公里就算是清溪村的地界了。然后到了小清溪,过了桥,便是清溪村的内村了。
内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房子比较集中,都在几片山坳里,后面便是绵延不绝的大青山主峰碧青峰。
面包车到了小清溪便过去不了,简陋的木桥重量承受有限,这也导致了就算是二十一世纪都快二十年了,内村的主要交通工具都还是摩托车。
而在外面特别受欢迎的电动三轮,在清溪村却是根本没有,其一当然是土路难走,三轮维修成本高,二是去彬湖镇赶集的话四十公里都是路,一般电动三轮的电量根本就不够来回。
时隔半年多,顾辰再次回到内村,说不激动那是假的。虽然上次回来闹了不少笑话,但是大家仿佛都忘了一样,看到顾辰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是热情地打着招呼。
顾辰的家不远,过了桥走几百米就到了,周围还分布着四五户人家,都是顾家的本家人,一个祖辈传承下来的。
顾辰家在村里还算好,不是那种八九十年代的土坯房,而是在十年前修成四间砖瓦房,俗称的小青瓦。
四间砖瓦房,一间客厅和饭厅,两边的卧室,最右边还有一间厨房,厨房旁边则是采用大山里面的石头砌成的猪圈,最左边也有一间,是以前的牛圈,不过现在没牛了,就成了杂物房。
房子正面是一块场坝,夏天的时候晒谷子、包谷、黄豆、玉米等等农作物,然后门口有些果树,几块菜地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
在顾辰的记忆当中,对于在这样的小山村生活来说,勤劳一些的话,生活是还是不愁的,但是质量真的不高。
吃饭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想挣点钱,活得潇洒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按照村里的现状,就算一年能养几头猪,那也只能挣个万把块钱,除去开支实际上的存收入只有几千,还不如大城市里面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呢。
所以到了新世纪,年轻人打工的打工,就算在城里再苦再累也不会回来种地了,再说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种地了,就算回来也干不了。
这样的情况在清溪村更加严重,顾辰一路走来,遇到的都是叔啊嬢嬢这些,同辈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看到。
幸亏顾辰经过基因改造,否则提着这么多东西走几百米还真有点困难,十分钟以后,顾辰终于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了。
刚到场坝,就看到家里的老黄狗在场坝边上抬起头来,然后欢快地叫了一声,朝着顾辰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