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不是没有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想要进军好莱坞过,但最终的结果大多都是无功而返。特别是华夏的那些国际影帝,基本上都是到了好莱坞之后,当了几个配角,碰得一鼻子灰,最后灰溜溜地跑回了他们国内。
对于这种事,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如果是(李安)来当导演的话,那我觉得或许他们能够收割一些不错的奖项。”
“倒不是看不起罗纳根的导演能力,而是以他的导演水平加上这么一个华夏演员的话,很抱歉,我暂时不能看出这部电影有什么出彩的可能。”
“说句实话,就算是当导演,他也只有在用我们好莱坞的演员才能够真正拿到大奖,如果用的是华夏演员的话,也仅仅只能拿个最佳外语奖而已。”
......
宴会上,类似的言论不断地出现。
其实这一次观影名单里倒是有不少值得讨论的电影。
但是《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情况的电影,显然更能够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力,虽然这注意力带来的都是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
“好吧,女士们,先生们,暂时不讨论了,差不多要开始审片子了。”
老绅士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轻轻地鼓了鼓掌,示意大家安静。
“就按照老规矩老流程来吧。”
“都听您的,甘尼斯先生。”
终于有人喊出了老绅士的姓名,希德·甘尼斯,这一届学院派的主席。
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到了放映厅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开始等待着影片的播放。
这段时间他们都将在这里待着,整整三天时间,会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任何服务,只要是他们需要的。这三天时间里,他们只需要讨论出这次名单上十来部电影,最终能有哪些电影真正地进入到下一届奥斯卡预备名单中。
当然,哪怕是音乐奖这种普通奖项,也值得一部电影进入预备名单。
如果是大家都觉得有潜力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之类超级大奖的电影,那会直接被放入重点预备名单里,之后再与其他被层层筛选出来的精彩电影进行角逐。
其实每一次宴会的举办,顶多也就是三四部电影能够进入到预备名单。
其实已经很多了,只是淘汰率还是很高而已。
灯光熄灭,放映厅陷入了黑暗,随着一声轻响,放映机的光穿透了空气,映在了荧幕上。
第一部电影开始,先声夺人,画面还没有个详细的点,诡异的音效就先出来了。
坐在观众席上的评委们,一个个面无表情地继续盯着大荧幕,在心里不断地进行评判分数的调整。
他们早就对许多种类型的电影都习以为常了。
如果在一些经典类型上没有非常亮眼的表现,或者是超越了之前模式的创新,那基本上他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情绪波动。
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聚众看恐怖片和灵异片了,哪怕是那些会把普通观众看到哭和看到反胃的恐怖电影,在他们眼里也只不过是一堆值得被稍微分析一下的拍摄手法和创意罢了。
一部又一部的电影播放而过。
这些评委手中的本子上也开始渐渐被填满,他们认真地记录着自己对每一部电影的意见。
几部之后,他们就去休息休息,状态好一些了再开始聚众看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偏后的位置,等到开始真正播放这部来自肯尼斯·罗纳根的电影时,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他们一开始拿到观影名单时候的评论了。
其实有一说一,可能是他们看电影看到麻木了,选择性地忘记了这部电影给他们的第一印象。
但是当电影开始的时候。
普通,平淡,没有意外。
这是他们的第一感受。
这部电影或许又是那种经典的世界同乐的电影吧?不成熟,犯错,救赎,成熟,完美挽回,皆大欢喜。
应该就是这样子传统又无趣的结尾。
或许这样的电影能够给一些阅片较少的观众带来感动,但是对于这帮阅片无数的老司机们来说,实在是枯燥无味。
只不过......
似乎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李·钱德勒的状态慢慢地在感染着他们,他们似乎慢慢地看不到希望了,只有那种绝望和痛苦。
有人听到了角落里似乎有一些呼吸正在放缓,有一些吸鼻的声音正在变弱。
和电影一样,放映厅里安静的只有那种在灼烧的呼吸。
平淡而深刻的表演。
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于李·钱德勒的评价,他们并不认识这个演员,看起来像是一个崭露头角的白人。
平淡而荡漾在心的电影。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对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评价,他们赞誉肯尼斯·罗纳根在这部他自己执导的电影里,把他的那种情感流剧情再度拔高到了一个高度。
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痛苦,但是却能够深入人心。
这些阅片无数的评委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少人感觉到心口有些郁结,呼吸都变得有些许的困难,他们不得不申请休息一会再继续下一部电影的审核。
他们似乎看到了某些时候的自己。
这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实在太强了,这个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能够让人共情了。
这部电影,拥有角逐,甚至是制霸这一届奥斯卡的资格。
等到他们拼命地翻找到了这部电影的介绍。
《海边的曼彻斯特》,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男主角:
不少人想起了昨日自己说过的话,不知不觉地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