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抗战之狼牙特战旅 > 二战背景科普

二战背景科普

4月20日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围英军

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撤入国内,撤退时伤亡惨重

5月4—8日珊瑚海海战

5月5日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瓜达尔卡纳群岛

5月30日日军攻占印缅边境西北部的塔曼提

6月4—7日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6月6日日军占领阿图岛、基斯卡岛

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8月12—15日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8月26日日军占领瑙鲁

9月2日日军占领葡属帝汶

10月23日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阿拉曼战役爆发

11月13日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943年

1月13日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26日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2月1日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率队投降,次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2月8—14日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5月7日英第1集团军占领突尼斯市

5月12—13日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7月10日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24—25日意大利***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9月8日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11月20日塔拉瓦战役爆发

11月22—26日开罗会议

11月28—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1944年

1月-11月,苏军开展十次斯大林突击,至年底基本收复德占区

3月德军占领匈牙利

4月—12月豫湘桂战役爆发,国军一溃千里

4月4日匈牙利解放

6月4日盟军开进罗马

6月6日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日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日美军在赛班岛登陆

6月23—24日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7月苏军进入波兰

7月18日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8月1日—10月2日华沙起义

8月4日盟军收复密支那

8月12日美军收复关岛

8月15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19日巴黎爆发武装起义

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

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

8月26日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8月28日盟军开进马赛和土伦

8月31日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

9月肃清罗马尼亚全境德军

9月2日盟军进入比利时

9月5日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

9月9日卢森堡解放

9月11日德国特里尔,美第一集团军开始在德国土地上作战

9月12日南北两支盟军在巴黎马赛间的蒙巴尔会师

9月底保加利亚在苏军协助下解放全部国土

10月6日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0月12日雅典解放

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南军与苏军协同作战解放贝尔格莱德

10月24—25日莱特湾海战

11月3日希腊解放

11月17日地拉那解放

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解放

12月16—25日德军在阿登反攻

1945年

2月3日苏军进抵奥得河,波兰全境获得解放;美军进入马尼拉

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

2月8日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3日苏军解放布达佩斯

2月19日—3月17日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交战

3月4日美军收复马尼拉

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4月1日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12日美国罗斯福总统逝世

4月13日苏联红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

4月16日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死;荷兰德军投降

4月29日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苏联占领国会大厦

5月1日英军解放仰光

5月2日苏军占领柏林

5月4日意大利人民肃清境内敌军

5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布拉格起义;丹麦德军投降

5月6日缅甸解放

5月8日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5月9日苏军突入布拉格

5月11日捷克斯洛伐克解放

5月15日南斯拉夫解放

6月5日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10日挪威德军投降

6月24日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

6月26日签署联合国宪章

6月30日美军占领冲绳岛

7月17日—8月2日波茨坦会议

8月6日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苏军进攻朝鲜半岛东北部

8月9日原子弹轰炸长崎,中共领袖毛泽东号召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5]

8月14日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9月2日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陆军大礼堂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主要战役

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闪击波兰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

闪击法国

法兰西战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对英法盟军所实施的进攻战役。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荷军投降。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并开始从迪南和色当地区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

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的抵抗毫无组织。德军坦克兵团迅速向法国腹地推进。领导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德、意军队占领法国大部,其粮饷由法国政府负担。法国全面停火。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 Battle of Dunkirk;法语 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33.5万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西欧落入***势力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9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大英国协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与英国并肩作战。同属轴心国的意大利,则派出“空军军团”(Corpo Aereo Italiano)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后来,人们把这一场战争称作为血洒长空—不列颠空战。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死亡。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也称中途岛海战。中途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美国损失了1艘航空母舰(“约克城”),1艘驱逐舰(“哈曼”),147架飞机(多为被击落),307人阵亡。日本则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1艘重巡洋舰(“三隈”),332架飞机(包括备用机,被炸毁于航母约280架,仅被击落42架),3500人阵亡。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称斯大林格勒会战(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битва,德语:Sch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6]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12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德意志第三帝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成为***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

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伤亡、被俘,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3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柏林会战

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战役结束后**德国覆灭,欧战结束。

冲绳岛登陆战

冲绳岛战役,代号为“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是在琉球群岛中冲绳岛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为期82天的战斗从1945年4月上旬开始直至6月中旬结束,此次战役美军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达到了为进攻日本本土建立战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美军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及长崎,最后导致日本投降。

战争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2\3,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1\3是死于**集中营或是被**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7]

在这7000万人中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约占1800万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7]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三类:一是死亡的军人;二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三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华民国和苏联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5000~7000万的变化)。比如中华民国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联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华民国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华民国所公布的死亡人数为800多万,统计标准有所变化。[7]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最新小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兰芳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