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那女孩儿自然是不怎么太懂得“城里人”每天擅长玩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她还得谨慎小心地对待着自己身边的那些“非富即贵”的某某二代子女。
然而,到底那些“富”啊、“贵”啊之类的形容词,代表着什么具体的含义,她一个十岁左右的小丫头,能有多么特别明确的概念呢?
就算是,很多大人们没有亲身处于那样的富裕阶层和“上流”等级的社会环境中,也是很难想象得到人家平日里是怎么生活的。
小女生一直寄宿在亲戚家里,听从分别前父母对她的反复叮嘱,一定要和听亲戚的话,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里一定要和同学们维系好关系……
可是,她的父母也好,她的亲戚也罢,没有人教过她,如何在自己受到伤害和不公的时候,合理性地保护好自己。
她也完全没有办法预料到,刚升学到新的年级没多久,就和隔壁班的“富家女”同学打架斗殴……
咳!
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并很少有人会去特别关注一下:为什么,那个被她打伤的“富家女”,会对她这样一个“贫家女”出言不逊地说出一些带有侮ru 性的话语呢?
或许,这是独属于那个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的过度年代里,在第一波经济巨浪的激荡和冲刷之下,由于贫富过度差距所导致的、几乎“无法逾越”的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沟壑,使然吧?!
然而,“富人”蔑穷,“穷人”仇富,真的,只存在于那个特殊时期阶段的二十年里吗?
如果,只有那个年代里才存在这种特有观念的话,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在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那些仍然可以归属于是“阶级固hua”的社会现象,从很多方面看来,反而是越来越明显了呢?
这些社会学领域的问题,还是交由给社会学家去研究吧。
留在一代人记忆中那些“刻骨铭心”,也不过是二、三十个年头吧。而,每一代的“刻骨铭心”,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而,前一代人的“刻骨铭心”,会随着他们那一代的离去,那些历史片段的记忆也越来越少,鲜有能对后一代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的!
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简简单单地快乐幸福着,就足够了!
有些扯远了……
小女生始终都认为,和自己打架的隔壁班女孩是“罪有应得”的。
吴胖子对她大吼了一声:“你知道吗?!她是咱们第三印刷厂副厂长家的闺女!”
那个女孩子又摇了摇头:“我管她是谁的闺女!反正,她骂我,就不行!”
“简直就是无知!”吴胖子着实是在气头上的,听到女生咬死不松口的那句话,不容分说地便挥起了手中的木头尺子,一下子抽在了她的胳膊上。
无知者,才“无所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