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朝还是有着一批精兵强将的,这些人里头也算得上都是比较正统的读书人,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有正统科举出身的,也有不是正统读书人出身的。
比如说铁铉,这就不算是正统科举出身,他是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也曾经有主政地方的经验。而这一位,实际上也是元朝回回人后裔。
茹瑺和暴昭,也都说由国子生被选。王钝呢,这就是科举出身了,只不过是在元朝就中了进士。黄观倒是正统科举出身了,大明朝的二十四年的会元、状元。陈迪呢,就算功臣之后。
不拘一格降人才,朱允煐看起来是这么做的,也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当然他这样的做法肯定也让一些读书人有些怨言,虽说大明朝这六部尚书,本质上都是读书人。
但是这六部尚书的组成,也不是完全科举出身,这就有些降低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
如果说是开国之初倒也算了,那时候各种草莽英雄不算什么。但是现在大明朝开国三十余年了,现在文官的升迁体制看似是成熟了,只不过也让一些‘有识之士’担忧。
科举的重要性被动摇了,这对于很多的读书人就算一种打击了,影响了他们的权利和地位,这自然也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了。这些位置,本该是他们的基本盘。
不过这些人大概也是有些得陇望蜀了,要知道在元朝的时候,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元朝官员基本上来自一,二等。
也就是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汉人、南人,才能够有些许为官的机会,还只是微末小官。
但是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起来都是很顺从的,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现在呢,大明朝给了他们更多的优待,只是这些人还是觉得有些不满。
大明朝没有优待读书人,这本来就是不少读书人有怨言的。现在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这个时候要说没点怨言,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假话。
也别忘了,皇帝对于读书人的打压,也根本不只是当初衍圣公的地位、颜面被一扫而空。
也是现在入朝为官的,还有一些工匠,一些当初不入流的小吏。
毫不夸张的来说,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真的让读书人的诸多特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是他们好似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因为这两位天子实在是太霸道了一些。
六部尚书被齐齐召见,这自然也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再联想到早朝时的事情,更加让人浮想联翩,一个个的看起来也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
真的是要有大事发生了,这个时候也需要更加的谨慎一些,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什么乱子。
他们是皇帝的臣子不假,不过也同样代表着文官的利益,也想着要制约皇权。
哪怕现在做一些事情不太得力,不过也不该只是沦为皇帝的应声虫,该有自己立场的时候,肯定也是需要有着立场。
看着齐齐到来的六部尚书,朱允煐问道,“早年间太上皇就立下规矩,士子就好好进学就是,莫要妄议国政。这才多少年,这些事情就给忘了?”
六部尚书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规矩确实是洪武皇帝制定的。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政策也是执行的比较坚决,很多人也都是心里有数的。
只不过这么些年下来,对于这方面的限制,其实也是在不断放松的。
更何况很多人也都是心里有数的,他们也不会高谈阔论。只是在读书人聚会的时候,也不可能单纯的就是诗词歌赋,或者是切磋学问。在有些时候,读书人在一起也喜欢指点江山。
只要不是太过火,很多人其实也都是不在乎这些事情,看起来也确实没有那么多好忌讳的。
不过这些事情,到底也是和早年间洪武皇帝制定的规矩有悖。现在皇帝要是真的拿着这件事情说事,很多人估计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在法理上这肯定不行,因为洪武皇帝早年间制定了律例。情理上也不好说啊,英示皇帝到底也是洪武皇帝的孙子,当然也就需要维护洪武皇帝的权威了。
看着不说话的六部尚书,朱允煐冷哼一声。有些事情朱允煐也是心里有数,只是很多的时候他乐意装糊涂而已,有些事情也确实没必要时刻上纲上线。
只要不是闹的太过分,朱允煐也不在意。其实就算是制定这条规矩的老朱,对于很多的事情也是心里有数,他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对于一些读书人的聚会太多的限制、苛责。
看到六部尚书不说话,朱允煐将练子宁的奏折扔了过去,“看看吧,看看咱大明朝的读书人是如何的忧国忧民。这还没有居庙堂之高,一个个的怕是都有些按捺不住了。等到他们入仕为官,那还了得!”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六部尚书也都表情凝重,皇帝已经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不满,话里话外也确实毫不掩饰的有着那么一些讽刺。
那就需要更加的慎重了,其实六部尚书也很想要知道皇帝因何在早朝上大发雷霆。
看起来谜题很快就要揭晓了,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家未必都是多么的轻松。因为他们一个个的也都很清楚,当他们看清楚奏折里的一些事情后,必然就要面对暴风雨了。
当茹瑺看到国子监祭酒卷入其中,他就知道这件事情,怕是没办法善了了,他大概也知道皇帝暴怒的原由了!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民国奇人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本站已更改域名,最新域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