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桢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又问了许多问题。
譬如常洵刚刚提到的气与火铳的关系,研究气的方法,包括一些试验,还有常洵原子论的研究方法……
常洵都一一回答。
虽然只是个大概,有的答案赵士桢听不懂,有的他并不知道正确与否、有效与否,更不知道这些方法和试验是不是能够证明常洵的理论,但……赵士桢可以确认常洵并不是信口开河,他对这些问题是真的有所思考,且思考得很深入,种种设计精巧之处,让他忍不住拍案叫绝!
赵士桢不由想到这些年为了研究火器,遍访当年参与抗倭的戚家军将士,并向夷人请教,搜集各种资料,观察拆解实物,用心钻研,又与工匠合作,亲自设计并制造火器,方才写成《神器谱》,真可谓“备极劳苦,孳孳吃吃,恒穷年而罔恤,千金坐散而不顾”。
朱常洵出身皇家,条件似乎更好,但赵士桢为官多年,亲历了这十几年一波接一波的争国本风波,而处于这场风波中心的朱常洵,年仅十五,便能提出这样一套体系庞大的理论,即便他是天才,也定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赵士桢突然觉得,外廷对于常洵的种种非议,似乎并不公平。
“后湖尚有最后一个问题!”
赵士桢恭敬地行了一礼:“日前内阁大学士沈龙江上书,言及伏暑已尽,爽气方临,当行皇长子册立冠婚大典,殿下以为如何?”
赵士桢问的是立储大典,也是问常洵的态度。
常洵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天道苍茫,常洵常感时间不够,这宫廷内外,诸事纷繁,本心并不愿参与。”
顿了片刻,他又继续说道:“然而科学一道,又需财物人力、各种支持,如今处处掣肘,亦让人深感无力。”
常洵看向赵士桢,缓缓说道:“以前我不曾争过,现在也不想争,但是以后会不会争……却不能保证!”
常洵笑了笑道:“若是能潜心学问,自然是极好的!但世事往往不遂人心,吾辈也只能且行且珍惜!”
常洵确实对夺嫡不感兴趣,他的理想是成为史上第一学霸,但避雷旗杆之事历历在目,大权在握,有些事情做起来才更方便、更高效。
“殿下所言,亦是东湖所愿!”
赵士桢沉默了片刻,方才跪倒在地,大礼参拜:“后湖愿跟随殿下,潜心学问,探究这万事万物的道理,但有所得,余生足矣!”
虽然常洵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赵士桢还是作出了决定。
当初他研究火器时,处处不便,也曾想过自己若是能身居高位,行事便能更加方便。
三年前他上书朝廷,建议革除时弊,采用火器,却久无动静之时,也曾深感人微言轻……
故而常洵所言,他也深有体会。
便是易地而处,赵士桢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要争!
争,似乎有违祖制,却有利学术!
不争,也许便是庸庸碌碌一世,眼睁睁看着时弊日渐沉重,却无能为力。
该争的,也许还是得争。
“得后湖之助,犹猛虎添翼也!”常洵的话,让坐了二十几年冷板凳的赵士桢心里暖暖的!
得赵士桢之助,常洵确实非常高兴。
身边的小太监打杂还可以,做学术便不行了,赵士桢虽然不是考霸出身,但是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出《神器谱》,文字的水平、科学的素养都很不错,能够帮不少的忙。
李奉着人送来了午饭,常洵与赵士桢吃过以后,继续聊着,在用“原子论”说服赵士桢以后,常洵又将今日议事时提出的“万物皆可言数”的理论讲了出来,两人围绕原子论、万物皆可言数、气的研究方法,以及火铳的问题一直聊到天色擦黑,依然意犹未尽,却不得不暂时停下……
“与殿下一席话,远胜赵某数十年读书之功!”赵士桢心悦诚服的说道,对常洵的理论,他尚未全信,但常洵的学识已然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