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求订阅)

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求订阅)

晚上,许秋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返回江弯校区,刚到先材401S房间放下书包,就收到了来自魏兴思的召唤。

许秋来到513办公室,魏兴思开门见山的说道:“我找你,主要是和你讲一下之前说的提前毕业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和副系主任方光武聊了聊,提及你现在这个情况,方光武表示按照你现在的学术成果,只要修够了学分,通过了答辩,提前两年毕业是没什么问题的……”

顿了顿,魏兴思继续说道:“至于留校的事情,因为牵涉的比较广,所以不能直接给你承诺,但如果你能落地一篇CNS的话,基本上没什么大的问题。”

“好啊。”许秋点点头,看来魏老师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

这个结果,也在许秋的意料之中,方光武是负责材料系招生和学生工作的副系主任,提前毕业的事情,有他点头,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而毕业后留校的话,方光武一个人肯定无法决定。

因为像魔都综合大学,现在教师的编制几近饱和,所以在特聘教师的时候,大概率需要召开院系会议,由系主任、几个副系主任,再加上教研室主任开会讨论决定,甚至可能还需要上报学校审核。

按照现阶段学术圈的卷曲程度,想进魔都综合大学这种国内顶尖高校,对于青椒学者来说,难度非常大,只有把其他同样优秀的候选人给干掉,自己才有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手里有一篇CNS一作的话,在现阶段的国内基本上还是可以横着走的,吊打99%以上的青椒学者。

“对了,”魏兴思忽然问道:“刚从莫文琳那边听说,器件效率的突破18%了?”

“嗯,具体是的体系……”许秋简单汇报了一下,随后说道:“我已经安排好其他人负责各自的实验,我自己也开始以《自然》的模板撰写文章了。”

“不错!嗯……”魏兴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篇《自然》……你给自己加个通讯吧。”

许秋点了点头,其实加不加通讯,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毕竟本身有一作的身份在,不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宣称这个工作是他的工作。

标注通讯作者,更多的是魏兴思对许秋的一种认可,以及一种善意的表达,同时也代表着两人关系的正式转变——从师生变为了合作者。

“那你去忙吧,”魏兴思递过来一盒蜂蜜柚子茶,下达了逐客令:“争取在我们去漂亮国之前,把这篇《自然》文章整理出来,投掉。”

“好。”许秋拿起饮料,应了一声。

离开513房间,许秋先去隔壁的520、522实验室逛了一圈,发现有机光伏团队正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现在的团队已经被许秋调教的非常成熟了,只要下达了指令,哪怕他本人不在场,也可以有序的运转。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红利,具体来说,是“工程师红利”,也即国内存在着非常多受到了良好教育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

虽然对于个体来说,红利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形容词,因为红利就近似等于廉价,但对于团体来说,有了红利,就可以加速的发展。

比如,之前说的人口红利,指的主要是农民工之类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可能拿着几百块的工资,创造着上万块的价值。

而且,好不容易致富了,最后还掏空钱包,把钱留在了城市中的那一栋栋钢筋混凝土中。

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种花家花费了30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路。

现在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人口红利几乎消失,受过教育的人,多多少少知道点资本论,不会干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创造着上万块的价值”的事情了。

这就导致用工成本急剧上升,不少工厂都搬迁到了东南亚,那边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人口红利尚在。

好在,虽然种花家人口红利几乎消失,但又赶上了新一波的工程师红利。

表现出来的就是理工科大学生不值钱,很多高校、化工、制药行业依靠这批廉价劳动力,得以迅猛的发展。

不过,工程师红利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且也是有代价的。

比如,这茬被当成红利的韭菜们,现在快要断根了,都不生小韭菜了……

连央妈都急了,喊话:“开放N胎,多多生育(我们需要新的韭菜);文科生巴拉巴拉,我们需要理科生(我们需要新的韭菜);高房价不利于人口留下来,不利于创新,不利于……,我们……,我们需要新的韭菜。”

当然,这里的韭菜只是一个比喻,并无褒贬的含义。

那工程师红利被消耗完之后,有没有新的红利诞生呢?

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技术红利,这需要在工程师红利期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996、努力奋斗,产出具有持续壁垒性质的技术。

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壁垒,把镰刀挥向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国家了,去收割他们的民众,换种好听的说法,就是共同发展。

事实上,技术红利,也是欧美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的根本原因,他们现在过的好,其实就是在吃之前几代人积攒下来的本钱。

另外,工程师也不一定是大学生,经过培训的中专生、职高生、大专生也可以使用。

这或许是国家强令初中升高中保持50%的入学率,且不能复读的原因——早点把人才培养出来,早点为国家添砖盖瓦。

而且,建立技术红利的这个时间跨度,可能会非常的长,想要像人口红利期间那样,30年走200年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科研这东西,主要靠的是运气,靠运气的东西,想要提升,那就只能花时间慢慢磨,毕竟运气可能偶尔会好,但不会一直都好。

这便是作为后发者的艰难处境。

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要有一代代人的付出,才有机会让后代过上美好的生活,让种花家成为世界的灯塔。

随后,许秋回到401S办公室,开始构思这篇《自然》文章。

核心亮点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拥有高达18%的效率,大幅的碾压同领域中其他同行们的工作。

其实,如果只是想要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光有这个亮点差不多就已经足够了,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分析。

毕竟,其他同行还在费着劲冲击14%呢,现在这边都已经做到18%了,差距拉的非常大。

不过,现在要投的是正统的《自然》主刊,光有效率方面的亮点并不稳妥。

还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的好听,让审稿人和编辑认为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值得“浪费”5页版面将其发表出来。

同时,还要在文章中尽可能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每个实验现象都给出自己的解释。

一方面,如果在投稿前不解释,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就可能会被审稿人指出来,认为是文章的缺陷,要求你去解释,如果编辑/审稿人觉得这种缺陷过多,可能就会直接拒稿。

另一方面,许秋认为学术观点,不管对不对,旗帜鲜明的亮出来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人们都在打太极,担心自己提出的理论或者观点是错误的,那科学是很难得以发展的。

.o0O〇……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 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 领现金红包!

一番头脑风暴过后,许秋大致规划好了这篇《自然》文章的行文思路,一共有四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许秋选择常规配图,六合一的大图,包括:

L6-Cl、Y20材料的分子结构、材料的光吸收光谱、材料的荧光光谱、器件的结构、器件的J-V曲线、器件的EQE曲线。

毕竟,报道的是有机光伏器件嘛,光吸收、器件性能这些肯定都不可缺少,何况这篇工作还是以高效率为主要亮点。

具体来说,现在最佳器件的光电性能参数是:

短路电流密度26.4毫安每平方厘米,开路电压0.89伏特,填充因是0.77,光电转换效率这里,许秋打算延伸一下,分析为什么Y系列材料相较于ITIC系列材料的性能更佳。

从分子结构上来看,Y系列材料中引入了含多个氮原子的缺电子核,构筑了ADADA型结构,代替了原先ITIC系列材料的ADA结构。

最新小说: 表白失败,那就追她闺蜜 我养大的妹妹们,只想把我送监狱 老六老师:我淋过雨,你们想撑伞 让你算命,你说我算什么东西? 我带家乡科技致富 华娱太子爷! 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 我抢了别人的重生门票 重生就别当舔狗了 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